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下载 > 正文
“护佑传统·承传有序·解惑答疑非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及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培训会议之系列报道三

作者: 时间:2016-05-03

“护佑传统·承传有序·解惑答疑非遗”

——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巡视员专题讲座顺利开展

(系列报道三)

 

2016年4月28日上午,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先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专题讲座于中国昆明顺利开展。

马盛德巡视员首先肯定了首期完成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院校所作出的工作,各院校能够依托自身办学特色或地域特色针对性地制定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作品创作、教学反馈等方面实际教学规划,较好地完成了文化部对我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的基本要求及预期。接着,他从以下几个块面深入细致地向各高校代表讲解了非遗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盛德先生从宏观角度讲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大类。每一种类别又因地域、民俗文化、种族属性等因素形成百花齐放的表现形式,马盛德先生以侗族大歌为例,现场音频播放了这一独特无配乐的传统音乐形式,现场人员无不被侗族大歌天籁般淳朴的无染嗓音折服。除此之外,马盛德先生还向参培人员展示了传统舞蹈中别具特色的藏族锅庄舞、青海玉树卓舞、兰州太平鼓;传统戏剧中彰显中国文化国粹的京剧;传统美术中精湛细腻的藏族唐卡、寓意吉祥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库淑兰美的陕西剪纸、雅致的苏州刺绣以及曾经皇家御用的南京云锦工艺。泱泱中华五千年承下来精彩纷呈的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民众淳朴质美的心灵表现以及精湛的技艺修为激起参会人员的广泛共鸣。

二、10余年的主要工作

马盛德先生以几个标志性的数字展示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十余年来的主要工作开展情况:1我国的非遗资源信息有近87万个;2、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38项;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1372项;4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6人;5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8个;6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00个;7截止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42.16亿元;8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96项;9国务院设立“文化遗产日”;10我国第1部保护非遗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详实深入的分项剖析与真实数据的展示,使与会人员深刻体会到国家十余年来对非遗保护所作出的艰辛努力与不懈追求。

三、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马盛德先生从以下几点进行的深入阐述:1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仍然是非遗普遍面临的外在威胁和严峻挑战,保护工作进入到“深水区”,难度增加;2社会风气普遍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十分普遍;3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现象突出,后继乏力严重,70岁以上占50%多,老一辈传承人的坚守难度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传承链条的断层,截止2016年3月,已有296位国家级传承人离世;4非遗自发性传承遇到诸多困难,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技艺传男不传女,独生子等问题);5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相协调产生困难,手工艺类的产品普遍存在粗犷有余,精致不足,缺乏时尚感;6人们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文化观念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求“多样化、多元性、快捷化”是时代特点;7保护和管理层面对非遗规律、特点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工作质量,十个门类的保护方式缺乏有效性与科学性。非遗保护存在的种种现实困难与问题、艺术承续路径的单一与阻碍以及工艺精湛层度的提高等方面因素均引起与会人员的高度重视与一致认同。

四、保护工作的主要对策思考

马盛德先生就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方面的思考:对策一:深刻认识非遗保护的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对策二:建立科学的遗产观,正确认识非遗自身特点和规律。包括1正确认识和理解《公约》的内涵与基本精神;2把握好非遗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对策三:保护工作将从“建章立制”的基础性工作全面转入“提高传承保护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包括1牢固树立“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思想;2加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社会地位,提高待遇,政协双周协商会呼吁;3加强对传承人的管理与引导:责任意识、义务、信息沟通、排忧解难、坚守的重任与意义;4注意对高超技艺的继承,起到行业领域的引领示范;5完善传承人梯队建设,建立合理的传承人队伍;对策四:未来非遗保护工作应强化三个意识。1以人为本的意识(关注人的生存关系);2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人的长远发展利益);3走进生活的意识(关注与“现代”生活的关系)。针对我国非遗保护这一巨大的课题,马盛德先生简明扼要的总结与梳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责任与义务的提出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开展方向的倡导,均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同。

五、关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关于中国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马盛德先生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一方面:为什么开展研究研习培训计划;第二方面:研培计划的基本理念。1“活态传承”;2“走进生活”;3“以人为本”。马盛德先生提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着眼于完善传承链条、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的非遗保护新举措。马盛德先生期许各高校能够以非遗中覆盖面最广、最能带动就业的传统公益类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各高校单位组织的研修研习培训活动,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 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的开发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从而实现振兴传统工艺的最终预期。

关于非遗研培计划,马盛德先生提出通过培训活动的开展,能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观或努力:能够切实帮助传承人群加深对本地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促进恢复和弘扬或退化的优秀技艺;能够帮助传承人群更加自觉和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传统工艺的精髓,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精湛技艺,解决创作和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能够帮助传承人群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增加对行业动态、社会需求的了解,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能够帮助传承人群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促进非遗与社区及大众生活更紧密的融合。

讲座最后,马盛德先生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知情、知艺、知辩”概括性地向各高校代表提出未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的基本要求与殷切期许,希望未来非遗人群通过各高校的培训在自我认知、审美修养、工艺发展方向、自信心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感知与提升。深入浅出、系统完整的讲座以及对未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的期许与展望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在持久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顺利结束。

28-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