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下载 > 正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8846威尼斯研培计划学员回访调研日志

作者: 时间:2016-07-14

第一站:大理州巍山县、鹤庆县、洱源县及大理市

 

     按照文化部非遗司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高校利用暑期安排回访学员函的通知工作要求,2016629日至71日,8846威尼斯经理陈劲松教授带队前往大理州巍山县、鹤庆县、洱源县及大理市开展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云南站第一期、二期、三期的学员回访工作。

参与此次回访和调研工作的还有8846威尼斯成奕霖副书记、李异文副经理、基础部负责人李海华老师和服饰专业带头人彭瑶老师。通过研培计划一线教师亲自回访加强同培训学员的进一步交流,深切感受培训后学员的真实情况,以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对完善研培计划提出建议,切实推进“研培计划”有效实施。

 

 

 

 

 

回访第一站:大理州巍山县

 

          时间:2016.6.29   19:30-22:30

           地点:巍山县文化馆

           参会人员:

           巍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范碧艳

           巍山县文化馆副馆长兼非遗中心主任  李 涛

           巍山县“研培计划”服饰班学员   张杨梦卓 李晓娇 字晓燕

                                      

    2016629日晚上7:30分,经过一天的劳顿我们终于如约拜会了巍山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范碧艳、巍山县文化馆副馆长兼非遗中心主任李涛及巍山县“研培计划”学员张杨梦卓、李晓娇和字晓燕等人。陈劲松经理向范碧艳副局长、李涛主任及学员说明了此行的工作计划,范碧艳副局长、李涛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巍山县的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我们与学员进行了交流并逐一访谈。

001-巍山.jpg

通过与李涛主任的交谈,我们对巍山县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2000年至今,巍山县共有四级名录73项,四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40人。73项名录覆盖非遗九个类别(除“传统医药”类别空缺),涵盖了巍山汉、彝、回、白、苗、傈僳族六个世居民族,充分体现了巍山非遗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

谈到“研培计划”时范碧艳副局长和李涛主任都认为,通过培训加强了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了审美能力、拓展了眼界,最为重要的是提高了传承人群的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在当地的传承人群中起到了领先、带头的表率作用,还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传承人群参加培训。学员张杨梦卓和李晓娇也认为,此次培训提升了个人的审美意识、开拓了发散性思维,并结合她们的工作特点深入思考了本民族的传承发展问题。学员字晓燕自幼随母亲字凤华学习刺绣和服饰制作至今已38年,她说:“只有小学文化的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有机会踏入大学校园参加培训,除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外,还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2016118日培训结束回家后,她就对巍山县西山五印彝族服饰进行适度的改良设计,以此满足穿着的舒适度问题。改良后的服饰保留了西山五印彝族服饰的特征,还满足了彝族女性追求舒适、简洁、大方的审美需求。由于第一套改良服饰的成功激发了字晓燕的创新设计欲望,她又设计并制作了第二套改良服饰,她把之前七件套的彝族服饰,通过大胆的设计简化成蕴含彝族服饰韵味的二件套,通过新的裁剪方式,改变了之前服饰中穿着不舒适的部分。字晓燕表示,今后会进一步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服饰设计与制作工艺之中。另外,学员们也对前期的培训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使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二是适度考虑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解决贫困山区学员的差旅费问题,这对贫困山区民族非遗传承保护有重大意义。

002-巍山.jpg

学员字晓燕民族服饰改良作品

 

回访第二站:大理州鹤庆县

 

            时间:2016.6.30   10:30-13:00

             地点:鹤庆县新华村寸彦同工厂

             参会人员:

             鹤庆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李 兰

             鹤庆县文化馆馆长  田 果

             鹤庆县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  王 军

             鹤庆县“研培计划”金属班学员  寸彦同 范木昌 杨智闳 李月周

 

由于调研地点非常分散且路途遥远,2016630日为了如约赶到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学员寸彦同工厂,我们凌晨6:00就从巍山出发终于在上午1030分与鹤庆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李兰、鹤庆县文化馆馆长田果、鹤庆县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王军、鹤庆县“研培计划”金属班学员寸彦同、范木昌、杨智闳和李月周等人进行了会谈。陈劲松经理向大家说明了此行的工作计划,田果馆长、非遗工作人员王军向我们介绍了鹤庆县的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最后我们与学员进行了交流并逐一访谈。

鹤庆-001副本.jpg

 

陈劲松经理一行四人在鹤庆县新华村进行回访

 

在田果馆长、非遗工作人员王军的介绍中我们对鹤庆县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鹤庆县自2003年开始按照省文化厅的部署启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工作,目前有四级名录189项,非遗工作有序开展。

    李兰副局长、田果馆长、非遗工作人员王军对“研培计划”都有共识,他们认为培训班秉承传统、不失其本,在提升当地传承人群审美能力和拓展眼界的基础上,增强了他们的设计、制作能力及衍生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金属班学员寸彦同、范木昌、杨智闳和李月周等学员一致表示,在得知要离开家乡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时,他们有很多的顾虑,觉得时间太长,家里有很多的事情放不下, 但通过与田果馆长、非遗工作人员王军等人交流后,他们放下了顾虑积极参加了培训。培训结束后他们都发自内心的感谢文化部开启“研培计划”,感谢各级领导的关爱和帮助,感谢授课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培训结束后他们觉得在设计创意能力、审美素养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寸彦同谈到,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设计能力,还在销售的思路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希望有机会让厂里的优秀学员也能参加这样的培训;范木昌在培训期间受到启发,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培训结束后立足传统技艺不断进行创新实践,研发“银走乌铜”系列产品,获得初步的成效;不善言辞的李月周也在培训期间受到启发,回到家乡后与当地的瓦猫造型相结合创造性的研发了瓦猫五“福”一体壶学员杨智闳毕业于公司的产品设计专业,2013大学毕业后,传承家族技艺从事乌铜走银工艺的设计与制作,培训后不仅大胆拓展了思路,还结识了许多老前辈,现在更加坚定了从事乌铜走银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的信心。另外,学员们也对前期的培训提出,紧密结合金属工艺,增加相应造型基础课程和图案课程的授课内容;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

回访第三站:大理州洱源县

 

            时间:2016.6.30   16:00-18:30

              地点:洱源县右所镇西湖村

              参会人员: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杨盈川

              洱源县和鹤庆县“研培计划”服饰班学员  阿吉会 刘茂菲 杨文焕

              大理市“研培计划”刺绣班学员  李开红

   

    2016630日中午,我们在结束鹤庆县的回访调研后即刻驱程赶往大理州洱源县,下午4:00达到洱源县右所镇西湖村进行回访(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员分布于大理州各地,为了提高回访效率,我们将临近区域的学员集中到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西湖村。)。参加会谈的有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盈川、洱源县和鹤庆县“研培计划”服饰班学员阿吉会、刘茂菲和杨文焕三人、大理市“研培计划”刺绣班学员李开红。陈劲松经理向大家说明了此行的工作计划,杨盈川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洱源县的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最后我们与学员进行了交流并逐一访谈。

鹤庆-002.jpg

陈劲松经理一行四人在洱源县右所镇西湖村进行回访

    

 

    杨盈川主任介绍,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项目共27项,省级1项、州级6项、县级20项;代表性传承人42人,分别为省级4人(已逝2人),州级15人(已逝1人),县级23人。非遗项目以县城周边和凤羽镇较为集中。杨盈川主任对“研培计划”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这一培训能有效改善传承人群的断裂以及技艺失传的现状,并希望“研培计划”第四期能针对洱源县专门开设刺绣培训班。通过与阿吉会、刘茂菲、杨文焕、赵双琪和李开红的相互交流和逐一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她们都自幼随母学习刺绣或服饰制作,短则20年长则50年不等,都有着精湛的技艺,通过培训受益匪浅,加强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审美素养。在交流的过程中她们还深入探讨了“产品和作品的区别”,提出“不能因为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就轻易放弃传统手艺”的观点。培训结束后,她们不仅把课堂中的许多新的创意做成了产品,而且还与当地村民交流自己培训后的感受,分享自己所见所闻,她们的热忱感染着周围的人群,人们纷纷向她们拜师学艺。鹤庆县的杨文焕老师收了许多徒弟,其中有三个初中的男生主动找到杨老师学习刺绣。洱源县的刘茂菲学员说:“培训后视野更开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信心,希望到外面参加更多的培训。”另外,学员们诚恳提出在今后的培训中可控制学员的数量质量,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的建议;同时,希望政府加大宣传的力度,帮助提供更多的销售途径,让更多的人主动加入到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的队伍中。

鹤庆-003.jpg

 

 

 

 

挖色-002.jpg

 李红桃收藏的家传装剪纸纹样、针线和手绘纹样的手工册子

 

 

结束了李红桃老师家的拜访后,我们11:00赶到此行最后一站大理市海东镇杨慧英老师家。

海东-001.jpg

     陈劲松经理一行四人在大理市海东镇杨慧英进行回访

 

杨慧英19641月出生于大理市海东镇文武和曲村,是省级工艺美术师,白族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慧英自幼受到白族文化的熏陶,对美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从小跟随祖母、母亲学习剪纸、刺绣,长大后成为了海东地区家喻户晓的剪纸能人。她的剪纸作品中,围腰脚边、绣花鞋样、把手香袋、枕头帐沿等图案是白族新娘出嫁和妇女们装饰衣物所必须,仅围腰的图案就有200多种。20108月,杨慧英赴上海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云南活动周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和云南馆184天常态演出”展示活动,同年9月,赴越南参加云南民族博物馆组织的“越中色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 参加第一期“培训班”的杨慧英老师学习非常认真,每一门课程都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当我们问及培训后的收获时,杨老师表示非常感谢有这样学习的机会,在海东愿意从事传统刺绣和剪纸的人较少,很少有机会同其她传承人进行沟通,通过培训结识了全省各地的学员,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另外,拓展了自己的创作思路、提高了创新能力。学习结束后她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创作了许多新颖的窗花和剪纸作品。这些剪纸图案,内容丰富,源于当地的白族文化,造型生动传神,立体感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参加完第一期刺绣培训班的杨慧英老师,回到家后鼓励自己的女儿杨亚辉2015被大理市文体局命名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了第二期刺绣培训班,遗憾的是由于杨亚辉在外地工作,我们未能对她进行回访,但据杨老师介绍,培训结束后杨亚辉深受启发,立志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她正策划通过现代手段,将白族剪纸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并开设了少儿剪纸培训课程。在交流的过程中原海东镇文化站站长杨明宝(杨慧英老师的丈夫)无比激动地说:“保护民族传统技艺是我们一家人的责任,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我们将愧对祖先。”他除了大力支持杨慧英老师和自己的女儿传承、发展白族刺绣和剪纸技艺,还希望自己的儿媳也有参加培训的机会。我们被杨慧英老师一家的执着与热情深深感动着,也深感作为老师的我们肩负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海东-002.jpg
海东-003.jpg

学员赵双琪展示自己的作品

 

 

201671日下午2:30,我们结束了此次短暂紧张而又意味深长的回访。此行,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斐然,但也让我们深感非遗基层工作人员的不易,在此呼吁政府相关部门为非遗基层工作人员努力创造非遗工作顺利开展的外部环境。此行,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也播种了新的希望。学员们的改变激励着每一位教师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精神。我们将带着学员们提出的分层次、重实践等良好的建议重新思考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尽绵薄之力。回程,我们带着满腔热忱并背负着艰巨责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踏上了新的研修培训之路。

 

 

 

 

 

陈劲松经理一行四人在大理市挖色镇李红桃家进行回访

 

    周书记介绍,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成立于20109月,是全省第一家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专门机构,是独立法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专门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申报、保护、管理、传承和研究、宣传、弘扬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由于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颇丰,截止到20167月,全市共有四级非遗名录61项,其中国家级7项(白族绕三灵、白族扎染技艺、大理三月街、白族民居彩绘、白剧、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省级10项、州级21项、市级23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105人,其中国家级3人(赵丕鼎、李云义、张士绅)、省级16人、州级21人、市级65人。

    周书记认为“研培计划”的成绩斐然,为当地传承人群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建议“研培计划”分层次、据特长培训学员。

刺绣班学员李红桃出生于白族刺绣之乡——大理市挖色镇,现住大理市挖色镇挖色村,是白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红桃从小受周围环境影响,耳濡目染,自幼对白族刺绣就产生了浓厚兴趣,少年时代就跟随奶奶、母亲、姐姐学习刺绣技艺,当时就能够缝制手帕、鞋垫、飘带等刺绣品。初中毕业后,受大嫂的影响,更加钟爱白族刺绣,不断地摸索实践,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近二十年的刺绣生涯中,李红桃不仅熟练的掌握了传统的刺绣技艺和图案,而且在图案创新、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有了很深地造诣,具有较高的美感及欣赏价值。李红桃还积极参加省、州、市文化部门组织的各种宣传展示活动,作品在多种刺绣比赛中屡获殊荣。2003年、2004年在挖色镇举办的“刺绣品评比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2008年在大理市举办的“白族民间刺绣展”中获得二等奖;20098月参加第八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首届大理国际影会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获荣誉证书。参加了第一期“研培计划”的李红桃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设计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更加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她感慨地说:“心中有一件事想着,永远不会老。”培训结束后,她受到启发不断涌现新的想法,推陈出新,创新自己的新产品,如今“红桃”牌刺绣深受大家的喜爱,年收入不断增加。除此之外,她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白族刺绣传承人的培养当中,不仅用心培养自己的女儿,还主动担任当地刺绣培训班的教学工作,成果丰硕。她希望自己还有更多到外参加培训的机会,并且把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需要的人。李红桃不仅注重创作和传承人的培养,她还热衷于收集保存传统白族刺绣作品。现家中收集了大批传统白族刺绣作品,有飘带、鞋子、帽子、围腰、衣服、裹背等等。

 

 

 

 

 学员创新作品

 

 

回访第四站:大理市挖色镇、海东镇

 

           时间:2016.7.1   9:00-1430

            地点:大理市挖色镇、海东镇

            参会人员:

            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副所长  杨 耀

            理市文体广电局书记  周丽斌

            大理市“研培计划”刺绣班学员  李红桃  赵双琪  杨慧英 

 

    201671日上午9:00,我们在大理市挖色镇刺绣班学员李红桃家里如约会见了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杨耀、大理市文体广电局书记周丽斌及大理市“研培计划”刺绣班学员李红桃和赵双琪等人。陈劲松经理向大家说明了此行的工作计划,周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大理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情况,最后我们与两位学员进行了交流并逐一访谈。

挖色-001.jpg